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产业链竞争”时代正式来临

(一) 全球经济持续低速增长,产业规模增速趋缓。 
  在欧美经济增长乏力、市场需求疲软的影响下,我国电子信息产品月度出口增速已连续3个月下滑,总体呈现波动幅度较大。预计2011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全年增长15%左右,比2010年增速(16.9%)降低1.9个百分点,销售产值全年增长25%左右,比2010年增速(29.5%)降低4.5个百分点。2012年,在全球经济增速继续趋缓的宏观环境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出口阻力较大,产业规模增长前景不容乐观,预计增加值及销售产值增速将基本与2011年相持平。 
  (二) 产业结构继续调整,基础行业成为拉动增长的重要力量。
  基础行业规模增速普遍快于整机行业,未来仍有继续加速趋势,以电子器件行业表现更为突出。2011年1~9月,电子器件行业销售产值和出口交货值分别同比增长27.8%和22.5%,高出全行业平均水平5.1和7.4个百分点。其中,光电器件拉动行业增长作用显着,1~9月累计销售产值同比增长37.0%,对行业增长贡献率达到76%。电子器件行业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行业投资。2011年1~9月电子器件行业累计完成投资1615亿元,同比增长48.1%,光电器件、新能源电池领域新开工项目数量增长超过70%,对全行业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1%。 
  目前,我国已建成投产多条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及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弥补了产业空白,与发达国家差距逐步缩小,同时太阳能光伏、LED、动力电池等新兴行业迅速发展,进一步夯实产业发展基础。预计在2012年,中央及地方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对高性能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关键电子元器件和材料等战略性新兴领域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十二五”产业规划中的各项重点项目及工程也将逐步得以落实,对基础行业发展形成现实驱动力,进而带动产业增长。
  (三) 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建设全面深化,产业内销贡献率将稳步提升。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内销贡献率目前已超过外销,未来仍有继续提升趋势。2011年1~9月,全行业累计内销产值增长33.5%,比同期累计出口交货值增速高出18.4个百分点。特别是进入第三季度以来,月度内销产值增速持续攀升,9月份当月增长34.1%,比7月、8月分别提高2.6和4.8个百分点,而月度出口交货值增速出现下滑,9月份当月增长13.2%,比7月、8月均回落1.2个百分点。目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内外销对全行业增长的贡献率比已达61∶39,出口依存度已从2010年同期的58.5%下降为55.3%。 
  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全面深化是推动内销贡献率持续提升的根本动力。目前,钢铁、化工、汽车、船舶、航空等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已超过60%,制造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合步伐不断加快。同时,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深度融合和渗透,汽车电子、机床电子、医疗电子、智能交通、金融电子等量大面广、拉动性强的产品及信息系统获得了迅速发展。2012年,国内信息化建设将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以相应的行业规划为引导而加速推进。通过两化深度融合,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将获得坚实有力的国内市场保障。 
    (四)国内产业转移及布局优化调整开始产生积极效应,中西部地区有望形成新增长极。 
受产业转移及政策带动产业布局优化调整的双重影响,中西部地区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增速较为突出。2011年1~9月,中、西部地区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累计销售产值分别增长57.2%和71.2%,高于全国平均增速34.5和48.5个百分点,其中安徽、江西、湖南、四川增速均在60%左右,河南增速达到75%以上,重庆增速更是高达212%。一方面,沿海地区的制造产能逐步开始转移,惠普、戴尔、联想、宏碁四大PC制造厂商甚至已在川渝地区形成全产业链布局,短期内即产生规模效应;另一方面,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申报工作的深入开展,也有力地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产业集聚,加速拉动区域产业增长。“由南向北、自东向西”的产业转移,以及产业布局的优化调整,均促使中西部地区部分中心城市加速成长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区域新增长极。这既体现了电子信息产业在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到一定阶段,劳动力成本上升、政策红利趋弱、资源及环境承载力下降的必然转移趋势,也体现了中西部地区社会经济水平和产业基础明显提升,基础设施、金融物流、政策环境、人才储备等方面出现重大改善的良好承接条件。2012年,随着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的持续推进,《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的深入贯彻,以及中西部地区成本优势、资源优势、政策优势的日益凸显,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转移及布局优化调整的进程会进一步加快。